
中新经纬10月30日电 题:政策分歧显化睿新策略,美联储在通胀与增长间“走钢丝”
作者 杨子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
当地时间10月29日,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,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3.75%至4.00%,并计划于12月1日起正式停止缩减资产负债表。
这一“降息+停止缩表”的政策组合,标志着美联储在应对经济下行风险与金融市场压力之间寻求平衡,同时也折射出其对未来经济前景的审慎态度。
通胀前景与经济增长的博弈
一定程度上来说,此次降息实际是延续了9月美联储重启降息以来的政策路径,核心动因在于美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显性化,尤其是劳动力市场风险的加剧。数据显示,去年4月至今年3月,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被高估91.1万睿新策略,而8月公布的新增非农就业已大幅下滑至2.2万人,6-8月均值降至5万人左右的历史低位水平,表明劳动力市场实质性放缓。尽管美国的失业率未显著上升,但这主要源于劳动力供给的同步收缩——包括非法移民驱逐导致的需求及供给下降。就业市场的疲软,已成为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关键驱动力。
与此同时,从此次议息会议来看,美联储内部政策分歧日益凸显。9月降息时,分歧尚不显著,所有理事均同意降息,只有新任理事米兰主张降息50个基点;而本次会议上,除米兰继续坚持9月的主张而投出反对票外,另有一位理事因主张暂停降息投出反对票,这反映出关于美国通胀前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博弈正在激化。
数据显示,当前美国通胀已有所抬头。8月,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环比上涨0.4%,年通胀率攀升至2.9%,不仅创下今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,而且增速超过7月的2.7%。而关税政策对通胀的滞后影响仍在释放,不少人担心叠加降息可能进一步推升通胀预期,这使得美联储未来的决策路径充满不确定性。
此外,米兰的任职以及此前美联储理事库克的解雇风波,让市场对美联储的独立性产生忧虑,这也为政策走向蒙上阴影。
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全球涟漪
美联储停止缩表的决定,与美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密切相关。近期,美国再次发生区域性银行信用风险事件,虽未形成系统性传染,却暴露了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与流动性储备不足的隐患。在此背景下,美联储选择停止缩表,旨在缓解金融体系压力,为市场提供更充裕的缓冲空间。
在“降息”与“停止缩表”两大工具中,降息对长期利率和美元汇率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。作为价格型工具,降息通过调整资金成本直接作用于市场利率曲线,尤其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。而在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裕的环境下,缩表作为数量型工具,其影响相对有限,除非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危机。
对新兴市场而言,美联储的宽松政策组合是一把“双刃剑”。一方面,降息与美元走弱可能推动资本流向新兴市场,扩大利差优势,提升当地资产吸引力,带来短期资金流入与汇率支撑;另一方面,风险亦不容忽视,若美国通胀因降息而反弹,美联储可能被迫中止降息甚至重新加息,引发全球资本回流与市场动荡。此外,美联储内部的政策分歧本身就会加剧金融市场波动,新兴市场需警惕外部环境突变带来的冲击。
总之,美联储此次“降息+停止缩表”的组合,既是对经济增长放缓与金融风险的回应,也折射出货币政策在多重目标间的艰难权衡。对于全球经济而言,这一转向或许能为新兴市场带来喘息之机,但其背后的通胀隐忧与政策不确定性,仍可能成为未来市场动荡的伏笔。在宽松潮水的裹挟下,全球经济的航向正驶向一片充满变量的海域。(中新经纬APP)
中新经纬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
责任编辑:宋亚芬睿新策略